潮汕的端午风俗之(赛龙... |
龙舟竞渡潮汕水乡,江河交错,池塘遍布。佳节端阳,龙舟竞渡。锣鼓喧天,旌旗招展,划桨如翼,竞夺锦标,万人空苍,泼水助威,热闹非凡。潮人咏《端午赛龙舟》———诗云:“端午云开阵雨收,万人江...
|
详细 评论 |
|
潮汕的端午风俗之(吃粽... |
粽子飘香潮人世代端午包粽,带五彩丝及楝叶,皆汨罗之遗风也。潮诗《吊屈原》云:“屈子投江存正气,千家角黍投江祭……。”粽球向来便是潮汕的驰名小吃。配料裹包考究,美味飘香诱人。潮人包裹粽子...
|
详细 评论 |
|
|
潮汕端午风俗之(挂五瑞... |
悬插“五瑞”端午佳节,潮汕人家,相沿都要在门楣、门环以至屋檐下,悬挂一束束用“红头绳”系扎着的艾草、菖蒲、榴花、蒜头、龙船花等“五瑞”。旧俗传乃“合五”以招屈原之魂。其实,此乃古代潮人先贤针对“恶月”瘟...
|
详细 评论 |
|
潮汕端午风俗之(浴药汤... |
“浴药汤”的风俗,在文献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比插艾挂蒲还早。《大戴礼记o夏小正》中写到:五月,"蓄兰为沐浴也。”可知这种习俗在周代已经普及,所以端午节也别称为"沐兰节”。在潮汕,这种浴药汤的习俗也长期存在。清...
|
详细 评论 |
|
潮汕端午风俗之喝(龙须... |
龙是我国最为广泛的图腾崇拜之一。民间传说五月五日为龙的生日,这一天龙抬头喷出的水能使人身体健壮,能治好疾病。故这一天人们喜欢挑"龙须水”也就是龙舟划过的溪水回家贮存、食用。说是"龙舟水”经久不变质,格外清...
|
详细 评论 |
|
潮汕端午风俗之(佩香囊... |
潮汕的端午节为小孩佩带香囊,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,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。香囊内有朱砂、雄黄、香药,外包以丝布,清香四溢,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,作各种不同形状,结成一串,形形色色,玲珑夺目。
|
详细 评论 |
|
潮汕风俗之悬钟馗像 |
悬钟馗像:钟馗捉鬼,是潮汕端午节习俗。在潮汕地区,家家都悬钟馗像,用以镇宅驱邪。唐明皇开元,自骊山讲武回宫,疟疾大发,梦见二鬼,一大一小,小鬼穿大红无裆裤,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,绕殿而跑。大鬼则穿...
|
详细 评论 |
|
潮汕的端午风俗之”圣甘... |
“清明食叶,端午食药”是一句流传广泛的潮汕饮食俗语。汕头当地的民俗是,清明时节要吃食朴子树叶,端午节则要吃食驱虫良药“圣甘枳(使君子)”。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,五日是恶日,相传这天邪佞当道,五毒并出。端...
|
详细 评论 |
|
潮汕粽子秀——粽球 |
粽球为潮汕传统民俗食品。外形为六角球状。1920年,张强德父子在汕头市升平路头妈祖宫(即老妈宫)附近摆摊经营粽球,张强德之子张良杰在老妈宫对面小巷内租用一间小铺,开设了顺德号粽球店。因粽球质量好,且占有地利...
|
详细 评论 |
|
潮汕粽子秀——栀粿 |
端午时节,潮汕人有做栀粿美食的风俗,风味独特,且有助消化,增进食欲。 栀粿的原料为糯米,自古的制作方法是用糯米浸渍后用手工推石磨磨成粉浆,配入捣碎栀子(民间多称枝子或黄枝)浸泡滤渣成为黄色药液,然后又...
|
详细 评论 |
|
潮汕粽子秀——双烹粽 |
潮汕的粽子别具特色,其中一种叫“双烹”的粽子,是潮汕地区久负盛名的传统名小食,潮汕“双烹”粽子其主要特色在馅料,一个粽子的馅,一半是咸,一半是甜。一口咬下去,即甜滋滋,又香喷喷,深受汕头人和海外潮人的喜...
|
详细 评论 |
|
端午诗词 |
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,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。中国诗词中歌咏端午的作品很多,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端午风俗民情画卷,现献上几首,与大家分享。浣溪沙·端午苏轼五月榴花妖艳烘,绿杨带雨垂垂重,五色新丝缠角粽。金盘送,生绡画扇盘双凤。正是浴兰时节动,菖蒲酒美清尊共,叶里黄骊时一弄。...
|
详细 评论 |
|
粽子起源说 |
粽子起源说偶然翻读《本草纲目》,有“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,如棕榈叶之形,故曰粽”的记载,再望书台上的台历,猛然感悟,过十天八天就要过端午节,吃粽子了。关于粽子最早的记载是1600年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《风士记》云:“仲夏端午,烹鹜角黍。”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《续齐偕记》中...
|
详细 评论 |
|
端午节的产生背景 |
端午亦称端五,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。“端”的意思和“初”相同,称“端五”也就如称“初五”;端五的“五”字又与“午”相通,按地支顺序推算,五月正是“午”月。又因午时为“阳辰”,所以端五也叫“端阳”。五月五日,月、日都是五,故称重五,也称重午。此外,端午还有许多别称,如:夏节、浴兰...
|
详细 评论 |
|